站在遵义的“红军坟”前,仰望那位不满20岁的红军卫生员龙思泉为病童喂药的铜像,我内心激荡难平。这座被百姓尊称为“红军菩萨”的铜像,诉说的不是神迹,而是用生命践行的“敬佑生命、救死扶伤、甘于奉献、大爱无疆”的红医魂精神。九十年后的今天,我,一名普通的产科医生,身着白衣,也渴望成为这精神长河里的一粒微光。 2012年,我踏上产科岗位,成为市妇幼保健院这个强大团队中平凡的一员。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,只有日复一日在无影灯下、在产床旁的坚守。这份平凡,正是我理解的“红医魂”精神的起点——扎根岗位,守护生命,无论贵贱。 2016年,“全面二孩”政策如潮而至,我亲历了那段“病人如织,产床无歇”的岁月。每天十几台手术是常态,手指因连续操作而颤抖,汗水浸透衣衫。肩负危重孕产妇救治的重任,奔波在生死时速的路上,难免疲惫刻骨。但每当新生儿那声清亮的初啼划破寂静,那份沉甸甸的生命之重压上掌心,所有的辛劳瞬间化为心底最深的暖流与力量。这力量让我明白,敬佑生命,就是在最需要的地方,挺直脊梁,扛起责任——如同当年龙思泉在缺医少药的年代,无畏地走向伤寒病患。 这份精神的召唤,在2021年将我引向务川的基层。严峻考验突如其来:一位先兆子宫破裂高危孕妇,急需立即剖宫产。我迅速评估风险,果断决策,利用有限的条件,在大家的通力协作下,以最快的速度打开了生命通道。当新生儿那声响亮的啼哭声划破寒夜的紧张,悬着的心才重重落下。那一刻,我更深切地理解了龙思泉:救死扶伤,就是无论身处何地、条件如何,都要基于专业判断,排除万难!这不仅是一次紧急手术的成功,更是与当地同仁并肩作战、在有限条件下发挥最大效能的生动实践。 帮扶期间,我积极协助建立起“孕产妇急救绿色通道”,努力留下识别高危的“火种”与远程会诊的“桥梁”,希望能为基层尽绵薄之力。这段经历有幸获得遵义市卫生健康局的通报表扬,但我深知,这荣誉属于所有在基层默默耕耘的同仁,更是对我们共同克服困难、守护生命这一红医精神的肯定——甘于奉献,就是在面对差异与挑战时,依然选择担当,选择点亮那盏力所能及的灯。 新时代的“红医”,不仅要有仁心仁术,更需科技利刃,2022年我选择重返校园读研,研究领域是复发性流产。龙思泉烈士当年在极端困难下救治百姓,今天,我们则要在科研的“长征路”上攻坚克难。我坚持将科研探索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,在研究期间不仅持续承担门诊工作,坚持日常坐诊,还主动深入社区参与义诊,始终扎根于患者群体之中。一次在门诊偶然碰到刘女士,她因反复流产、“病因不明”感到绝望,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圆梦。这样的例子已经好多个,让我深刻体会到:科研也是有温度的,能抚慰破碎的心。我努力引进新技术,积极申报科研项目——2023年成功获批2024年度贵州省卫生健康委科学技术基金项目,次年再获得遵义市科学技术联合资金项目支持,并在核心期刊发表了论文。这些点滴进展,是希望用科学之光,驱散那些“不明原因”的阴霾,告慰先烈:大爱无疆,就是用新的方式,践行着“红医”守护生命的誓言。 我深知,自己只是这强大团队中平凡的一员,力量微如萤火,但我愿以这微光,汇入“红医精神”的璀璨星河,在每一次问诊、每一次手术、每一次实验、每一次帮扶中,传承那份永不褪色的初心:敬佑生命,救死扶伤,甘于奉献,大爱无疆——这,就是一名普通产科医生的“红医”答卷!
一审:徐 庆
二审:刘 传
三审:徐 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