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 :健康教育 / 【科普】认识儿童急症“肠套叠”:宝宝不会说话,但身体在尖叫

【科普】认识儿童急症“肠套叠”:宝宝不会说话,但身体在尖叫
2025年10月22日 20:50:00 发布  浏览量867

不是所有腹痛都是“吃坏肚子”,还有一种叫“肠套叠”的疾病需家长高度警惕。

人生无常,大肠包小肠,在儿外科医生眼中 这句话可不是一句简单的调侃。而是一种可能危及儿童生命的急腹症,需要爸爸妈妈们高度重视 ——肠套叠它最常发生在婴幼儿期,尤其是6个月到3岁的宝宝,其中又以肥胖、健康的男婴较为多见,但其他年龄段的孩子甚至成人也可能发生。

识别警报:宝宝不会说话,但身体在尖叫。

肠套叠的典型症状来得突然且剧烈,但由于宝宝无法准确表达“肚子疼”,全靠家长和看护人的火眼金睛。请记住以下“三联征”,这是最重要的警报信号:

t04ebb73b6f8945ffda.jpg

1. 阵发性哭闹这是最突出、最早期的表现。宝宝会突然出现无法安抚的、剧烈的哭闹,面色苍白、表情痛苦、蜷缩身体或拒抱。持续几分钟后,哭闹突然停止,宝宝显得疲惫甚至恢复安静或玩要,仿佛什么都没发生过。但间隔15-20分钟左右,新一轮的哭闹又会再次袭来。

2. 呕吐:初期可能是胃内容物,如奶汁、食物,但随着病情发展,呕吐物可能变成黄绿色的胆汁液,甚至更糟糕的、有粪臭味的液体。

3. 果酱样大便:由于肠道血管被压迫、缺血坏死,血液与肠黏液混合排出,形成暗红色的、粘稠的、类似草莓酱或果酱样的大便。这是肠道已缺血受损的危险信号,一旦发现,必须立即、马上就医!

需要注意的是,并非所有患儿都会同时出现这三联征。尤其是小月龄宝宝,可能仅表现为精神萎靡、嗜睡、阵发性烦躁不安,或是不明原因的抽搐样表现。任何无法解释的、阵发性的、进行性加重的哭闹和不适,都应引起高度警惕。

争分夺秒:诊断与治疗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,一旦怀疑肠套叠,时间就是生命,就是肠道活性。请立即带宝宝前往有小儿外科的医院急诊。

预防与护理:我们能做什么?

很遗憾,对于特发性肠套叠,没有绝对有效的预防方法。但我们可以做到:

警惕症状:熟知肠套叠的典型表现,对宝宝任何异常的、无法安抚的阵发性哭闹保持警觉。

及时就医:一旦怀疑,不要犹豫,不要在家观察等待,立即寻求专业医疗帮助。黄金救治时间通常在发病后24小时内。

愈后观察:肠套叠有约5-10%的复发率,多发生在复位后的72小时内。即使成功复位回家后,家长仍需密切观察宝宝的精神、食欲和排便情况,如有异常,需及时返院复查。

肠套叠是婴幼儿期的一场“急性风暴”,来势汹汹但可治可防。家长是宝宝健康的第一道防线。请您记住:阵发性哭闹 + 呕吐 + 果酱样大便 = 立即去医院! 您的果断和知识,就是为孩子争取宝贵治疗时间、避免肠道严重损伤的最强保障。

一审:徐  庆

二审:刘  传

三审:徐  宇